文:高天晨
“张”是目前中国姓氏排名第三的大姓,有大约8500万人。提起这个姓氏的名人,可以说不胜枚举,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张姓的姓氏源流和张字的汉字书法演变过程。
张姓的来源
1、出自黄帝之后代“挥”。据说“挥”是发明弓箭的人,由于“张”的本意是张开弓的意思,所以他的子孙被赐姓张氏。
2、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。春秋时,晋国有大夫解张,字张侯,其子孙以字命氏,也称张氏。
3、出自赐姓或他姓、他族改姓。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,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,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。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,后改为张氏。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。
当代美术家王大有先生《寻根万年中华》中绘制的“张”姓图腾
张姓始祖——张挥
张挥,为黄帝之长子玄嚣(五帝之一的少昊)的第五个儿子,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。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,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,职掌弓矢制造。也称弓长(掌管弓箭的官职)。后又取弓长之意,赐姓张于濮阳。
位于濮阳县城东关张挥公园的张挥雕像
“张”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变
我们知道,张这个字最早的含义就和弓箭相关,是弓箭发明者张挥的赐姓。上古时代,姓氏还有分别,严格来说,“张”属于“氏”,往往是根据擅长技能或者封底名称而得。
张挥是一个神箭手,那么打开弓箭的动作就是张,而张挥当年的官职又叫“弓长”,“张”的由来便是如此。
“张”字的字源图示
“张”的本义,表示拉开弦与弓的距离,即将松驰的弓弦绷紧,使之处于高弹力状态,为射箭做准备。
【篆书】
《金石大字典》中收录的一个很形象“张”的写法,直接表达了“张弓射箭”的寓意,不过这个字形,和“射”这个字的金文是一样的。
金文《史张父敦》中的“张”,左边的弓用了同音字“工”来代替,也许是为了刻字简便,便用同音字代替。
战国文字“张”和现在的张形态已经一致,左边是“弓”,右边是“长”
战国晚期的中山王壶上的“张”极具装饰性,把“弓”用“丝”代替,可能是用来表示弓弦。
《六书通》中收录的“张”
《六书通》所收录的“张”的不同形态,可以看出基本写法趋于一致。
《说文解字》中的“张”
《说文解字》中的“张”可以说是标准的小篆的写法了,是对之前篆书写法的集合。
邓石如篆书“张”
清代篆书名家邓石如的篆书“张”,更多运用了毛笔的技巧,有了浑厚之感。
【隶书】
汉《额济纳居延前汉简-甲渠侯官文书》
汉代《额济纳居延前汉简-甲渠侯官文书》中的“张”属于写与简牍上的墨迹,用笔已经有了明显隶书的特征。用笔潇洒有力,波磔明显,有左右开弓之势。
《张迁碑》中的“张”
隶书《张迁碑》中的张,朴厚有力,“弓”字取险势,百转千回,真如拉开的弓弦,极具动感。右边的“长”则稳定敦厚,如同弓背。左右形成对比。
【楷书】
《张猛龙碑》中的“张”
魏碑《张猛龙碑》中的“张”,劲健雄俊,抑左扬右,有潇洒古淡之意,奇正相生,这个碑深深影响了后面唐楷的风格。
唐 · 欧阳询《皇甫诞碑》中的“张”
唐代欧阳询《皇甫诞碑》中的“张”,是“张”这个字成熟的楷书形态的典型。这个字写的严密有致,风格挺拔。结体严谨,用笔紧密内敛,刚劲不挠。这个风格,是唐初书法特有的笔法特征,还没有摆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的影响。
【行书】
宋代米芾《张都人帖》中的“张”
宋代米芾行书《张都人帖》中的“张”,用笔迅疾有力,左紧而右松,蓄力在左,发力在右,体现了潇洒的用笔风度和多变的用笔变化。速度中的力度变化丰富,痛快酣畅。
【草书】
孙过庭《书谱》中的草书“张”
孙过庭《书谱》中的草书“张”,精神焕发,纵横洒脱,笔画弹跳有力,左右呼应成一体,观其字可见其行笔果断,令人目不暇接。
历代名家所写的“张”,字体各异,神采飞扬,“张”是一个具有动态的词汇,几乎所有的字体风格,都体现了“左右开弓”的动势。